211 功大难赏(2 / 4)

作品:《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这项建议引得众人哗然,褚太后在群臣的激烈反对之下,自是一口回绝,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毕竟桓温总不能在恩旨上挑着对自己有利的接受,不利的推辞。

慕容恪欣然领命。

好在公卿们早有对策,借口洛阳处在燕、虞两国的威胁之下,易攻难守,唯恐重蹈永嘉之乱时的覆辙,予以回绝。

当天,褚太后就带着小皇帝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前往太庙祭祖,向列祖列宗汇报这个好消息。

“陛下爱护,臣感激不尽,只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微臣统率大军南下,所耗甚多,如今无功而返,陛下若不责罚,何以服众!”

至于以交广二州兵权,换取司、并、冀三州兵权。

而慕容恪为他描述的二分天下的愿景,也让慕容儁为之向往。

因此,褚太后与群臣稍作商议,决定加授桓熙使持节、侍中,对于桓熙来说,只不过是虚衔。

但是这项任命,注定不能让桓温满意。

桓温收取洛阳一役,杀伤并不大,但政治影响却不容忽视,毕竟这是光复旧都,足以大书特书。

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都是司马兴男一母同胞的弟弟,二人各有骨肉,司马兴男在世时,当然能够保住他们,可百年之后,莫非还能化作神灵庇佑。

桓熙随即告辞,他还要领着慕容英、刘美人、郭姜去给谢道韫敬茶。

慕容儁清楚,慕容恪所说的二分天下,并非不能实现,只要苻建能够阻拦桓熙东出,无论是段部鲜卑、还是姚襄、桓温,他们单独对上燕国,都难有胜算。

也因此,对于桓熙给麾下将士的请赏,朝廷并未设置阻碍。

经过数日的讨论,会稽王司马昱接受王坦之的建议,在保留桓温大司马一职的情况下,加授桓温为录尚书事、假黄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

司马兴男又道:

慕容恪闻言皱起了眉头,他倒不是在意慕容英的生死,而是担心桓熙拿她们母子做文章,使得代国局势再起波折。

“段龛不识天命,朕应祥瑞符谶,登基称帝,他居然胆敢来信谴责。

“老奴在北伐之前,就惦记着几个孙儿,看他孤苦伶仃的,着实可怜,不如就让孩子们与我一同前往洛阳,也让老奴享一享天伦之乐。”

司马兴男见桓熙并未反对,不由喜笑颜开。

慕容恪面带愧色,向慕容儁请罪道:

“微臣无能,当日在殿前言之凿凿,如今劳师远征,一无所获,臣有负于陛下,还请陛下责罚。”

桓温功大难赏,所以需要耍些心眼。

慕容儁无奈,只得免去慕容恪大司马的头衔,只保留录尚书事一职。

且不说司州,也就是洛阳等地,如今已经被桓温占据,而并州、冀州,则在虞、燕两国手中。

慕容恪在与桓温、王猛的战斗中,感觉被束缚了手脚,而桓温、王猛其实同样也打得难受。

普天之下,就尊贵而言,哪家寡妇又比得上建康城里的褚太后。

慕容恪自是一口答应下来,他作为录尚书事,总揽庶政,与他国开展外交自然也是慕容恪的分内之事。

尤其是击退燕国十万步骑,甭管杀了多少人,慕容恪被迫撤离洛阳是不可争辩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