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预谋土断(2 / 2)

作品:《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但是,只要桓家的势力足够强大,能够压倒一切,哪怕桓温、桓熙二人是将士人视作奴婢使唤,他们心底再怎么厌恶,也得捏着鼻子认下,归附于桓氏。

桓温注视着郗超,眼中毫不隐藏内心对他的喜爱。

今日之事如果宣扬出去,士人自然不敢怨恨桓温,但必然会将过错责怪在郗超的头上。

可见,郗超是真的在为桓温鞠躬尽瘁,已经抛下了自身的荣辱安危。

这样的行为,自然使桓温感动不已,他感慨道:

“熙儿有王景略、谢安石等人辅佐,而老夫能有景兴一人,心愿足矣。”

桓温身边并不缺少名士,但能够像郗超这样,全心全意侍奉他的,实在找不到第二人了。

当夜,桓温与郗超秉烛夜谈,聊的都是应该如何推行土断。

好在桓温曾经亲历王导土断,对于他的一些政策,都是烂熟于心。

例如士族部曲必须全部纳入缴税的编户,贵族官僚能够被免除劳役、兵役,但是必须承担缴纳赋税的义务,他们的亲属也不能再和过去时的那样,受到贵族官僚的萌庇。

同时,桓温决定,在楚国全面恢复王导于咸和五年(公元330年)颁布的度田收租制。

所谓度田收租制,即按照占据田亩数量的多寡收取田税,田亩越多,则田税越重,田亩越少,则田税越轻。

王导死后,度田收租制虽然没有被废黜,但是贵族官僚以及他们的亲属重新恢复了免除赋税的福利,这一制度,自然是落在了普通百姓的头上。

天色渐亮,郗超突然提议道:

“楚公何不去信与梁公商议此事。”

桓温、桓熙父子每有大事,总要提前沟通,当然,襄阳与长安之间设有驿道,信件来往很快,自然也不会误了事情。

襄阳与西安仅有一千里的距离,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只需两天时间,信件就能送到桓熙的手中,哪怕桓熙需要一天时间与心腹商议,往返总计五天,桓温就能收到回信。

如今桓温计划推行土断,也不急在这五日的时光。

对于郗超的提议,桓温自然认同,只是他在颔首之后,却道:

“景兴,我欲使你转任中书令,如何?”

中书令看似位高权重,但是就实际职权来说,远远不如总揽庶政的尚书令。

桓温这样的调安排自然是为了保护郗超,不想让他趟这趟浑水。

毕竟真要推行土断,尚书令总揽庶政,必然是由他来打头阵。

郗超询问道:

“楚公欲以何人接任?”

桓温反问道:

“景兴以为,殷浩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