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 赈灾施粥(2 / 2)

作品:《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解县的这一幕,也发生在了河东郡的各个地方,桓熙施粥赈灾的标准一降再降。

当初赵俱在凉州赈灾的时候,桓熙还让他在铁锅里插筷子,筷子浮起来就得杀了放粥的官吏。

现在如果继续采用这样的标准,只怕梁国控制区的河东郡官吏,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被砍了脑袋。

安邑盐池西端,梁军大营。

帅帐内,权翼正向桓熙汇报施粥的情况。

实际上,桓熙虽然缺粮,但也没有到这般地步,他之所以如此作为,就是希望通过米粥的稠稀,误导慕容恪,让对方认为自己军中接近断粮。

桓熙相信,慕容恪也在关注着他的赈灾行动。

而在不久之后将有一批粮食从弘农运来,也绝非秘闻,桓熙就常常把此事挂在嘴边,安抚人心。

况且,桓熙从弘农征调粮草,这么大的阵仗,肯定也瞒不过慕容恪。

试想,慕容恪误以为梁军即将断粮,而在不久之后,就将有一批粮食运来,慕容恪又会怎么做。

这也是为何桓熙会对权翼说,让他主持赈济灾民,也是计划的关键一环。

赈济灾民是真的,借此迷惑慕容恪,让他误判桓熙营中的粮草数量,也是真的。

权翼做完汇报,向桓熙献策道:

“梁公,何不遣使前往燕营,为慕容恪送去一车酒肉,让他误以为我军此举是在欲盖弥彰,下官料想,经此一事,慕容恪必然深信不疑,以为我军即将断粮。”

桓熙闻言,颇为意动,可思索再三,他略带遗憾地摇头道:

“过犹不及,面对慕容恪这样的智者,做得多了,反倒引起他的警觉。”

安邑盐池东端,燕军大营。

“梁军即将断粮,只需要我们劫了桓熙的那批粮食,梁军无以为继,必然溃败!”

李威难得的来到了慕容恪的帅帐,他朝着绘声绘色的说道,仿佛已经看到了桓熙落荒而逃的模样。

然而,慕容恪却皱着眉头,他沉吟道:

“其中或许有诈,不可轻信。

“况且,这批粮食如此重要,桓熙又怎能没有防备。”

他毕竟是客军,受到侵害的不是燕国的利益,如今燕军大部分的军粮,都还是由虞国提供,慕容恪当然沉得住气。

可李威不同,他正色道:

“我等错过这次机会,坐视桓熙补充粮草,他必会继续坚守营寨,与我们一直僵持下去,直到一方因为支撑不下去而退兵。

“如此,我军难有胜算。”

说是难有胜算,实际上虞国与梁国拼消耗,拼国力,可以说是必败无疑。

李威深吸一口气,仿佛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决定,他注视着慕容恪,沉声道:

“太原王,你若不愿出兵,我自为之!”

慕容恪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毫不怀疑李威的决心,但直觉告诉他,这很可能是桓熙布下的陷阱。

想要制止李威,慕容恪张开嘴,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因为他无论说什么,都很难劝得住李威。

说到底,李威是虞国的大臣,而慕容恪是燕国的藩王,如今受损的是虞国的利益,所以慕容恪能够冷眼旁观,但李威已经拖不下去了,想要冒险一搏。

最终,慕容恪还是没有答应与李威一同出兵劫粮,倘若李威真的独自出兵,慕容恪还是会做好准备接应李威,或者说,利用李威钓鱼,打上一场反伏击。

李威走后,慕容臧摇头道:

“看样子,李威这次是真的急红眼了。”

慕容恪的眉头早已舒展开来,他不见喜怒的说道:

“联军空有十二万步骑,却与桓熙僵持在了这里,每天的耗用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想必李威也是受到了晋阳的压力。”

李威确实感受到了来自晋阳的压力,这份压力不是来自于苻坚,苻坚今天才刚回的晋阳,而是苻坚的母亲,苟太后。

大部分的妇人当家,就是喜欢精打细算,眼见安邑战场进入了僵持阶段,每拖一天,虞国的财政窟窿也就越大,苟太后又如何能够安坐。

也就李威是她的入幕之宾,要是换了别人,只怕早就被换将了。

李威回到自己的帅帐,便与被他带回来的吕婆楼一起商量着如何能够劫粮。

吕婆楼当然也明白其中的风险,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对李威表示了支持。

冒险一搏,固然有失败的可能,但总好过什么都不做,坐视桓熙得到补给,安邑战场彻底陷入双方国力的比拼,那么,最先退兵的,只可能是虞国。

除非慕容儁能够不惜血本的施以援手,援助虞国大量的钱粮。

然而,这终究只不过是吕婆楼的痴心妄想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