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80巴山猎耕记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45章 篾匠天才(2 / 3)

作品:《1980巴山猎耕记

“这下好了,有了这手艺,以后家里边缺啥子,都可以自己做……想不到,幺儿还是个篾匠天才,看看就会!”耿玉莲满脸笑开了花。

陈子谦则是摇摇头:“劈篾只是最简单的,要等编出来才晓得。”

“老汉,你就等起看!”陈安信心满满。

他嘴上这么说,想起上辈子那几十年的废物生活,心里却也是阵阵苦楚。

篾匠对后世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

在现在这年头,竹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

床铺、躺椅、菜篮、筲箕、桌子、凉席、淘箕、蒸笼,甚至连热水瓶壳、装衣服的箱子也是竹编。

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竹编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篾匠也日渐没落。

在现在的山村,碾出来的玉米、水稻,过后都要用筛子筛掉玉米皮、稻壳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达,各类机器打出的米面越来越纯,筛子也越来越用不着。

精致的太阳伞代替了原来的斗笠、油纸伞,各色各样的皮箱代替了竹箱,电饭锅的出现,不再用木桶蒸饭,因此筲箕、蒸箅等也派不上用场。

再过上二十年,斗笠、簸箕、筲箕、箢篼、背篼、竹篮等竹编俨然成了农村大部分家里古老的记忆,成了老“古董”,在城市就更不用说了。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

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

尤其是一些竹篾制作的工艺品,那要求更是精细。

这是一门细致活,需要经过磨炼多年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

这也是陈子谦始终不相信的原因,觉得陈安说得太轻松、太简单了,但是看着陈安劈篾那么利索,心里更多地是觉得不可思议。

但对陈安来说,真的只是个背篼而已,算是最简单的竹编制品,贴身、结实、背着舒服就是最大的要求。

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竹编用具,要经过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好几道工序,而且大多需手工操作。

上辈子,他那双摆弄竹编制品弄得满是老茧和篾刺的手,去宾馆一趟,往妹子身上一摸,都能将妹子扎得跳起来。

对于陈安来说,上辈子,上了年纪,编一个背篼要两天时间,才能卖到一百二十块钱左右;一个背娃娃用的竹篼要三天,价格两百块钱的样子;一个竹箱子,要编五六天,这个能卖得贵一些,能卖到七八百……

越是往后,这些竹制品越是难卖,到了几乎被淘汰的地步。

编好了就带去赶场,生意好的时候能够卖出去五六个背篼,不好的时候,一个都卖不出去,一年下来,也就只是能够挣到点零花钱而已。

但也正是因此,他不得不随着时代变化,专门学习编织制作一些竹碗、竹花插之类的近乎工艺品的东西,以期望获得更多收益,但事实上,地域限制,又有多少人了解、喜爱这些东西,舍得在这方面花钱?

也就是现在这年头,山村里竹篾制品用量不少,虽然山里取材方便,但编一个背篼也就能卖到一块钱左右,而且都是一村子的,更多的时候是在友情帮忙,根本赚不到什么钱。

主要是,各个生产队几乎都有会竹编的人,有的生产队,甚至组织人手编织竹篾制品,提供给供销社,然后转卖到县城里,也算是一门副业。

但陈安很清楚,随着经济的发展,竹编受到各种工业制品的冲击,将慢慢退出了日常生活的舞台,或许将来它只是人们记忆中的一个影子。

年轻人的观念都变了,不愿意学这个,认为太过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