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穿到七零开工厂 / 章节正文阅读

134、134(2 / 4)

作品:《穿到七零开工厂

黎市长听了这个消息狐疑地问道:“上次考察,他们今年不是增加了好几个养殖场,每个养殖场的养鸭数量也翻倍了吗?这么多鸭子,清河鸭能消化得了?”

总算不是自己一个人疑惑这一点了。费书记说:“我当时也这么问了,余思雅的意思是没问题,还承诺,我们养多少,他们收多少。”

“好大的口气。”黎市长感慨了一句,心里真是有万般想法,但不管怎么想,都得承认一点清河鸭的发展速度就是快,远远超过全市其他岗位,看样子,迈入三千职工大关是指日可待的事,如果饲料厂发展顺利,今年突破四五千人的规模,成为全市前几的大厂也不是不可能。

实力才是说话做事最根本的依仗,其他的都是空中楼阁。便是黎市长以前对余思雅不听从市里的指挥有点微词,但见清河鸭在她手里蒸蒸日上,也不得不在心里感叹一句,她这样的人去哪里应该都能过得很好,难怪敢不买市里有些人的账。

感慨完,黎市长又看了一眼表:“余思雅这个人狂妄却不自大,她既然都这么说了,费书记你不用担心产量的销售问题。目前,辰山县的养殖产业一年的产值有好几百万元,如果你们也能做到这个规模,就业、税收都能得到不小的提升。你放手去做吧,只要是对县里,对普通老百姓没坏处的事,市里不会干涉。”

几百万的产值!费书记心头一片火热,得了黎市长这句准话,他彻底放心了。

将话筒放回去后,费书记一扫先前的阴沉,高兴地站了起来:“走,咱们回去好好跟梅书记聊聊。”

谷秘书全程听完了费书记跟黎市长的对话,自然知道费书记为什么这么高兴,也兴奋地说:“这可是个好事,咱们也能跟着清河鸭沾沾光了。”

“可不是。”费书记大步上楼,他可不在意拾人牙慧。虽然注定成绩比拼不过辰山县,但身为一县父母官,谁不喜欢以后县里人民提起自己在任时,全县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呢?

两人高兴地回到办公室,结果刚一踏进去就听到梅书记在说余思雅一会儿要回省城。

这怎么行,事情都还没谈妥呢!

费书记立马走过去,笑呵呵地说:“现在还早,太阳这么大,梅书记,余总,坐一会儿,晚点我安排县里的车子送余总回省城。”

梅书记讶异地掀起眼皮,打量着费书记,咋回事?就出去了十几分钟,这老费回来怎么跟换了个人一样?热情得不像话。

当然也不是说费书记先前就不热情,只是先前的热情中透露着客套,流于表面。这会儿更像是发自内心的热情。

余思雅笑盈盈地说:“这怎么行,七八十公里呢,一来一去,得浪费多少汽油啊,谢谢费书记的好意,我坐客车就行。”

“余总真是太客气了。”费书记有点头痛,他先前拒绝得挺干脆的,这会儿要自己反悔打自己的脸,他作为一个书记还是要面子的,他不知道怎么开口。

见他面色似乎有些为难,谷秘书跟了他好些年,马上明白了领导的难处,主动说道:“余总,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

余思雅心里明镜似的,面上却一副完全不知情的模样,配合地问道:“哦,是吗?谷秘书什么好消息?”

谷秘书咳了一声,整张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梅书记跟费书记是老朋友了,你们这么远来一趟,费书记却没帮上忙,心里一直很过意不去。刚才费书记特意去找了粮站的同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算说通了,可以多给你们提供一批玉米。”

余思雅嘴角往上一扬,欣喜地说:“真的?那真是太感谢费书记了,我代表咱们清河鸭饲料厂的几百号员工谢谢费书记帮忙。”

梅书记瞪大眼,震惊地看着眼前一幕,还真被小余同志说准了,不过出去了十几分钟,费书记就改变了主意,变得异常好说话,粮食也大大方方地给了。

他心里有很多疑问要问,不过这个地点不合适。梅书记赶紧配合地笑着说:“老费,谢谢了,我没看错你。真是难为你了,不知道你们粮站准备卖多少玉米给我们?”

这可问住了费书记。

多少数量,他还没想好,最关键的是,这个数量要让余思雅满意才行,别动不动就想带着厂子跑路,他们这当领导的心累啊。

“余总,你们需要多少?回头我跟粮站商量商量,咱们两个县离这么近,两县的不少百姓都是亲戚,自家人,能帮的咱们平化县一定不含糊。”费书记聪明地将皮球踢回给了余思雅。

余思雅估摸了一下平化县的储备,报了一个相对折中的数字:“两三千吨吧,费书记还有你们县多余的玉米、大豆之类的卖给咱们,这个事你再……”

她话还没说完,费书记立马打断了她:“小余同志,这个事情好商量,我们可以将这个消息放出去,让社员们自愿决定,你觉得呢?”

“这样就很好,麻烦费书记了。”余思雅还是有信心的,他们的收购价比粮站高出了一分钱每斤,老百姓肯定更愿意将粮食卖给他们。

费书记点头:“好,那咱们就这么说定了。至于开养殖场的事吗?这个还得跟各公社的干部开会,发动他们,这一时半会儿咱们恐怕没办法给你们准确的答复。”

他顺势就提起了这件事,好似全然忘了先前自己还拒绝了。

余思雅自然也不会提,顺着费书记的话说:“这是当然。费书记,你们先做前期的准备工作,等统计好了养殖场数量和规模,我们再派专门负责养殖场的冯主席过来一趟,大家见面协商,定个合同,清河鸭负责向这下公社提供鸭苗和鸭饲料、技术指导,送货上门。等鸭子长大了,我们再安排车子过来收购,程序参考我们辰山县的养殖场,各种价格也一样,费书记你看怎么样?”

送货上门,长大后上门收购,还派有经验的饲养员过来指导科学养鸭。这个服务非常周到,可以说凡是参与的公社,只要自己不乱来,几乎可以躺着赚钱了。

费书记听到这安排,忍不住在心里感叹,难怪辰山县能够一下子建起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养殖场呢。这样开养殖场真的不难。

“好,就按照余总你的安排办。”费书记也很痛快地说道。

接着双方又谈了一些细节的问题。

当时钟滑到三点时,该交流的也交流得差不多了,余思雅适时地提出告辞。费书记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没留他们,笑着亲自将他们送出了门。

梅书记云里雾里地上了车,等车子开出一段距离后,他侧头问余思雅:“费书记为什么会突然改变主意?”

余思雅笑着说:“他怕我将饲料厂搬迁到省城。”

只这一句,梅书记就明白过来了:“他出去给市里面打电话了,难怪回来突然松口了,一副什么都好商量的样子。”

余思雅没有说话,默认了这点。费书记不同意后,她就一直在暗示费书记,实在不行就将饲料厂搬去省城,梅书记又恰到好处地神助攻了一通,说她有多得高市长赏识等等,高市长还算她的第一个伯乐,对她有知遇之恩。

费书记心里本来就生了疑,再听到这些,哪还坐得住啊。

等车子出了城,梅书记看着窗外熟悉的稻浪,侧头对余思雅说:“既然市里面已经松了口,就不会在粮食上卡咱们了。那咱们干脆去大津县吧,趁热打铁,将这个事一块儿给敲定了。”

余思雅摇头:“不用了,梅书记,你都说市里已经松口了,咱们还用担心粮食吗?要我猜啊,过不了几天,市粮食局就会给咱们清河鸭分配相应的额度,哪还用去大津县要那一两千吨玉米啊,运输多麻烦。至于带着大津县一起搞养殖业,目前咱们清河鸭食品的销售渠道还没铺开,摊子不够大,带平化县就够了,再来一个压力有点大,再等等,等咱们的规模上去了,等他们主动找上门。带人发财的事,咱们没道理求爷爷告奶奶的上门求他们。”

梅书记被逗笑了:“你说得有道理,看平化县跟着搞起了养殖业,他们要么自己干,要么来找咱们。他们没有生产的机器,也没有销售渠道,肯定得找咱们。”

“嗯,所以咱们不用着急了。”余思雅跟梅书记相视一笑,这趟平化县之行,圆满解决了饲料厂的后顾之忧,还拉着平化县一起上了养殖业这艘大船,大家都跟着松了口气。

不过让人不满意的是回去的路还是照样难走,颠得人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