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汉双壁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二十五章太守的难度(2 / 3)

作品:《大汉双壁

新领导上任,往往会换掉旧领导的人,这就是政治。

秦国是以郡县制治国,汉朝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并在日后形成了郡、县、国共存的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太守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集军政大权于一体。

太守作为封疆大吏,郡内最高行政、军事长官,是郡内政治制结构体系中的一把手。

全权管理郡内事务,拥有很大的权力。

一郡之地的所有政务,包括司法审判、赋税征收、公文批阅、考试选才等等,都由太守统管。

但是,由于民事、政事、军务甚多,故置佐吏、幕府辅佐太守。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郡的事情,都让太守一个人管,那就算是累死太守,也处理不完。

并且,太守在处理政务时,需要广泛的知识和专业意见。

因此,太守通常需要幕府属吏的支持,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和处理政务。

要说属吏,得从“官僚”这两个字讲起。

在华夏古代的官场上,向来有一种把各级衙门行政官员通称作官吏,或者是官僚的习惯。

其实,从权力和地位上来说,官与吏有明显的区分,官与僚也有区别。

在蛮荒的商周时代,僚的意义,就是奴仆的意思。

所谓“僚者,劳动工作之人也。

奴隶时代过渡到封建时代后,到了秦汉时期,僚又转换成僚属的意思。

直到再后来,才确定了,官与吏互生并存的共生关系。

“幕府”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盛行,诸子游说四方,名门贵族公卿将相,皆争相征招人才,以为谋士。

秦汉沿用,并扩大了这个词语,所可以适用的范围。

三公九卿,乃至郡县官员的属吏,都可以被作为幕府之职。

太守幕僚制度,承沿汉朝之佐吏系统,佐太守,理郡政。

长史、功曹、主簿、计吏、五官掾等,都是属吏。

属吏虽然是辅佐人员,但是责任,同样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