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若能天人合一处,心生本易道平安 第二十二章(2 / 3)

作品:《山人养鹿理论与实践

4、如今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走投无路,是否自省一下自己?

5、在自省的过程中是否察觉从事经营养鹿事业的全部经历,问题出在哪里?

6、有无直面的去解决问题,剖析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在哪里?

7、既然已经选择了再次跳入大坑,那么在这个渐渐苏醒的过程中能否找回那个丢失的心,也就是刚刚讲的“最初的想法”还是不是进行到未来的愿景?

普遍的小白都会在这样的问与反问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

这种认知是小白通过自我实践的经历与传统老养鹿人的经验相互结合所得到的一种结果,非其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到这种在绝望中获得的一种见解。

所以山人研习国学文化二十多年,非常反感那些“西方的成功学”,他们所讲的一系列“捷径”与“见解”在从事经营鹿业养殖的过程中都如同废纸一般,因为那些“西方的成功学”并不符合“求真”路上的所需;因为那些“西方的成功学”主打的是资本的运作,赤裸裸的主打只认钱不认人,所以在未来的大健康领域并不适用。

所以为了人们在从事经营鹿业养殖的过程中不动“歪心思”,山人始终秉持这样的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里面包含了“利益驱使”的念头,致使人们在选择的过程中走向反的方向。

这样反的方向也恰恰是小白在与鹿贩子周旋的过程中所生起的一种被诱导的常态。

所以建立在可选择性的再一次跳入大坑之后,为了小白走好往后的路,这一个关键性的方向问题一定要慎重把握,决不能步入鹿贩子的后尘,若不然山人写的这本薄薄的《山人养鹿理论与实践》之书读起来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毕竟当行为与愿景背道而驰的时候,就算是千经万卷也拉不回走丢了的心,何况一本山人写的书,在诸佛菩萨、古圣先贤面前不值一提。

故而小白有此一番经历之后,恰恰是在“渐渐苏醒”之际决断“正心”之过程。

跳入大坑是向着随波逐流而出发,那么尾随其后的便是魔王喜欢看见的事情,也就是波旬多了一个弟子来从事经营鹿业养殖,不遗余力的发挥魔法的力量,完全的将纯种梅花鹿产品的原有价值意义丢掉,进而抛掉“求真”走向“求财”的不归路。这种不归路,魔王运用的手段是依据个人的福报来提供人们在妄念中所喜欢的任何事情,使之获得“心想事成”,然后逐渐的消耗掉个人的福报,最后福尽财无也就走向了毁灭;站在修行的角度就是这场红尘历练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还倒退了,也就是福报最容易消耗掉,这就好比装着福报的大缸破了一个洞。

跳入大坑是向着逆流而上而出发,那么紧紧相随的便是菩萨欢喜看见的事情,也就是佛陀多了一位弟子来从事经营鹿业养殖,循循善导的开示达道的方法,充分的发挥纯种梅花鹿产品应有的价值意义,进而通过“求真”走向“益人”的美好未来。这种美好未来,佛陀善诱的是依据个人来之不易的福报所开示的一种方法,进而再去积福、培福、添福、增福、多福,使得人们觉悟人生的意义是走向智慧的道路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站在修行的角度就是这场红尘历练在积攒福报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倒退,反而进步了,当然积累福报的过程是非常的难,这就好比一个大缸,修行并未圆满,需要往里添加福报一般,渐渐苏醒的过程中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反复积攒、反复注入。

有的人会说,从事经营鹿业养殖不去求财,去求福岂不荒谬。

答案其实很简单:山人前面常讲“求真”,其实一切世间法都不如一句出世间法来从事红尘三千事业。财富的多少都是不求自得的事情,那些资本论的人们以财富为第一价值,其实都不利人们的更好生存。这样的原因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站立在大健康的产业里,如果没有“益人”的健康产品,那么所谓的“健康口号”都是无稽之谈,所获之财皆是魔财,只能通过福报来转换,转换来转换去,就在《易》理的颠倒中福报颠倒没了,德不配位其用福报转换来的财富也会消失殆尽。这样的转换过程才是最大的荒谬,所以山人所讲积福、培福、添福、增福、多福的过程就是从事经营世间三千行业,人们只管去“求真”便自然会“求福”,建立在福报越大之求真的路上,财富根本不用求。这样的浅析与判断山人在第一卷已经多有描述,此处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