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家珍妙有经方义,细数粗谈大德心 第二十八章(2 / 4)

作品:《山人养鹿理论与实践

三、煎煮取汁

充分浸泡后,接着是煎煮。用不锈钢锅或铜锅煎煮,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最好是维持在微沸状态。微沸状态下,温度大约在99c,可以减少中药中对热不稳定成分的损失,也可减少水的蒸发,使药材在相对较多的溶媒中保持内外较大的浓度差,提高置换溶出的效果。同时,在煎煮过程中要不时搅拌,使药材受热均匀而溶出均衡。

一般煎煮2次,煎煮时间自沸腾后开始计算,头汁不少于小时,机煎加压煎煮不少于1小时,倒出或放出头汁药液后,煎渣加水再煎取二汁。二汁加水为药材的6倍量,使用火候同头汁,煎煮时间不少于1小时,加压机煎不少于小时,取汁浓缩。

四、浓缩收膏

煎取头汁、二汁药液后,进行粗滤,视药液过滤的难易度选择24-40目不锈钢筛滤过,合并于同一容器中,静置沉淀,静置时间不少于4小时,然后弃去沉淀,取清液进行浓缩。

与此同时,对贵重或特殊药材进行处理。

对于量较大或有效成分需煎煮后才能溶出的药材,如灵芝、枫斗等,用小锅单独煎煮。煎煮时间根据药物特性确定,枫斗需要久煎,因为其中的有效成分石斛内脂只有久煎才能溶出,可在另煎4小时以上后,将药液连同药渣与大料药再煎煮一遍。

量较小或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的药材,如野山参、别直参、西洋参、川贝、紫河车、三七、西红花、蛤蚧、冬虫夏草等,打成细粉过80-100目筛,于收膏时调入。

核桃肉去衣炒香研碎,黑芝麻淘洗去泥屑,沥干,炒至水分蒸发尽,香气大出,待冷研碎,可入煎,也可在收膏时拌入。胶类中药应先敲碎,加入适量黄酒,浸泡一夜至软化。糖加水溶化,过滤去渣;蜂蜜炼过用。

浓缩时,把过滤药液放药锅中,加入经特殊处理的细料,一起加热至沸腾,改用文火,加入胶类药、酒、糖及蜂蜜等,不断搅拌,至药汁“挂旗”或“滴水成珠”时,加入细粉,充分搅匀后,熄火起锅。

挂旗和滴水成珠是判断可否收膏的传统标准,药液浓缩到一定程度,用搅拌片捞起,前者指膏液流下时呈旗面样,后者指膏液下滴时成珠状。

浓缩收膏时,锅内药液不能太满,如药液量多,可分次加入,以防溢锅。火候上,先用旺火煮沸,然后降低火候,保持煎液沸腾状态,并不时搅拌,防止底部结块、焦化。同时要不断用网捞去或撇去浮沫。

为保证质量,浓缩后应做不溶物检查。方法:取滋膏约5克,加热水200毫升,搅拌使其溶化,放置3分钟后观察,不得有焦屑(块)、药渣等异物。

注意:滋膏应在未加入药材细粉前进行不溶物检查,符合规定后再加入药材细粉。加入细料粉末后,不再检查不溶物。

五、凉膏及储藏

熬好的膏滋,乘热快速倒入事先经清洗并消毒过的专用成品容器中,可根据容器进行分装,然后将分装好的成品膏置净化凉膏区中凉放,待完全冷却至室温后,再行封盖,送冷藏区备取。

储藏是保证膏方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收藏不妥,极易变霉变质,造成损失。

凉膏间的货架等应保持清洁卫生,凉膏间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c以下,相对湿度保持55%-75%。同时,应不少于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的紫外线消毒。膏方一料通常可服用4-8周,家中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或冷藏处,避免阳光照射,可置冰箱中冷藏。

因膏方中糖分的含量较高,且其中还可能含有动物蛋白类,温度高容易变质发霉。防霉变方法:每隔3周,连同陶瓷、搪瓷不锈钢容器隔水蒸烊;如贮于塑料保鲜盒的,将膏取出,置适宜容器中隔水蒸烊。蒸烊后,应启盖待完全冷却后再将盖子盖好,防止冷凝水滴落在膏面上产生霉点。

六、吃好膏方

1、服用剂量

膏方有浓缩液状罐装的,一般每次服用1汤匙,约10-20克。个体化处方一般可按医嘱服用,可根据医生当时考虑的总量,是30天、45天,还是60天,按比例取膏。如果是45天的量,将膏分装成三罐,每罐15天,能较准确地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