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高主任居功至伟(3k)(2 / 2)

作品:《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就在运算所这边设计人员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时候,第三轧钢厂ESR项目课题组却是喜忧参半。

高振东从晶体管形成基础的逻辑门电路开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说。

其实最早的计算机只能用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它们的程序一开始就被设计成只能做一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举个例子,早期的计算机有点像现在的函数型计算器,能用来运算各种复杂的函数,但是要用来干别的,比如做文字处理,玩游戏?不好意思,做不了。

这下子,运算所的设计人员觉得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前搞计算机,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理论上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导。

整个研制工作是典型的先立靶子,再来造枪,这个枪的所有功能性能,都是为这个靶子准备的,靶子变一变,比如距离增加200米,完了,这枪就够不着了。

最终利用上述功能部件,形成运算器、控制器、内存控制器,乃至进一步得到整套计算机系统。

高振东前世满网络搜资料的时候,见过一本1978年出版的电子计算机专业书籍,还带着点儿考古的心情仔细看过,上面的内容,就是这个情况,搞得高振东差点儿没看懂他们的例题,总觉得中间少了一步,原因就在于,微程序这一步,高振东上大学的时候,早已消亡。

高主任做得太多,我们做得太少,不为他做点事情,有点儿不好意思。

TQ-16,支持ALGOL60,并且很骄傲的标上了支持管理程序。

有了DJS-220,才显得和现代计算机合群了一点:操作系统、算法语言,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了。

冯诺依曼体系与哈佛体系,是现代计算机最为常用的两个体系结构。

等到了DJS-130,才羞答答的添加了操作系统这个东西,但是这个操作系统也不完善,它仅支持三种语言,ALGOL60、FORTRAN、BASIC。

池总工轻叹:“是啊,这课一上,我们还要不要沿着M-3那条路子走下去?”

厉所长感慨道:“刚开始以为高主任这个晶体管计算机只是采用了晶体管的技术,小巧轻便成本低,可是没想到给设计人员的第一课,就给我狠狠的上了一课,它背后这套东西,其实更惊人,意义更大。”

厉所长和池总工悄悄的对几位也在现场听课的运算所工作人员,悄悄的给他们交待了一通事情,就算是给高主任一个惊喜吧,他们如是想。

这些是后话,在1959年这个时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y=x+1这个函数的计算,就可以做成一个微程序,然后只要调用这个微程序,同时输入x=1,那就能算出y=2。

运算所的厉所长和池总工,也在下面认真的听,两人一边听,一边交流。

大部分单片机就是典型的哈佛结构,包括21世纪之后,大行其道的智能机,其CPU大量采用的ARM核,就是哈佛结构。

然后说清楚计算机的五大部分:运算、控制、存储、输入、输出。

这个东西说起来,可就繁琐仔细多了。

然后如何使用上述门电路和基本功能单元,得到半加器、全加器、译码器、寄存器、计数器等功能部件。

把通用化的种子撒下去,在高振东看来,这其中意义甚至比这套晶体管计算机系统本身,还要重大一些。

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厉所长和池总工边听边惊讶,这一部分,甚至都能单拎出来,请高振东再补充细化一下逻辑运算方面的东西,能独自形成一门课了。

高振东也不管这么多了,反正我的晶体管计算机,就是走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这也为下一步的计算机通用化打好了底子。

直到1978年,国内的计算机其实还走在这条路子上,这也是那个年代国产计算机最终没有通用产品的原因之一。

从晶体管如何得到与门、或门、非门,乃至进一步形成与非门、或非门、与或门、异或门等复合门电路。

看得出来,微程序这种方式,还是不够灵活,最终,彻底的冯诺依曼架构完善了,不过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比较复杂,前后交叉,有进有退的。

比如DJS-6,支持ALGOL60和FORTRAN。

第二更。

这一章其实写得很艰难,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上课的讲义,我尽力了,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