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发财了发财了(3k)(2 / 2)

作品:《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他要去把自己的稿酬领了,虽然不急,可是早晚都要领,不如早点了结。

周日领是不可能的,人家周日不上班。

来到机工出版社,负责这个事情的同志惊讶于高振东的年轻。

不过有工作证、第三轧钢厂的介绍信、高振东的户口本这些东西,有力证明了高振东就是高振东。

负责这个的同志不得不感叹一声后生可畏,然后给高振东办理相关手续,并给高振东解释稿酬构成。

这个事情要说清楚,主要他也被作者搞怕了,这一段时间,稿酬的计算方式变化非常快,非常频繁,不了解最新政策的作者经常误会,搞得他们一个头两个大。

抛开已经作废的那些不说,简单来说,现行稿酬制度是58年制定的,而且58年这一年都变化了好几次。

到高振东领钱这个时候,是按照基本稿酬+印数稿酬来计算的。

也就是不论是报刊杂志类还是著作类,都有一笔基本的钱,然后著作类的话,根据印刷数量,再给一部分钱,加印再加钱,印数稿酬是按基本稿酬总额的百分比计算的,不过这个百分比会根据印刷数量阶梯递减。

高振东这本书,属于著作类,按规定是千字4-15块之间,机工出版给定的是千字12块。

然后这本书印刷了5千本,根据规定,印1-5千册,每千册按基本稿酬的8%计算。

《项目管理体系》这本书,精简改编后,成书字数是27万字,也就是270千字。

简单一算,嚯,还真不少。

基本稿酬3240块,印数稿酬1296块,合计4536块。

这个数字有点多,不过付出劳动的人也不少,拿一部分分出去也应该,不过怎么分就要讲究办法了。

这个时候,老陈就派上用场了嘛。

高振东办完手续领了钱,骑车直奔第三轧钢厂。

高振东敲门进了老陈办公室,把门一关,笑道:“发财了发财了,师父,有个事情你帮我处理一下呗。”

老陈抬起头:“好事可以,坏事免谈。”

高振东一边从包里往外摸东西,一边笑道:“好事,好事,有人还要感谢你呢。”

把稿酬计算单往老陈面前一放,老陈拿起来仔细看了一下:“嚯,可真不少,你是准备想?”

高振东直接道:“我想拿一部分分给参编的同志,都是付出劳动的,名正言顺。”

老陈想了想:“难得你有这个心,那这样,拿1000块,我这边以技术科的名义分发给参编人员。”

高振东点点头:“好嘞,您这个安排不错。”

拿出一叠捆扎好的大黑十给老陈,100张,高振东溜了。

书是高振东写的,大头都在高振东这里,参与人员各有所获,发放的名义是公家名义,完美。

高振东没有再去自己办公室或者计算机房,配合自己写书的同志辛苦了一早上,还是得休息休息,再说了,他的假请的是半天,这还没过完呢。

凭自己本事请的假,为什么要提早上班。

高振东哼着歌,骑车去了娄家。

娄父见他进门,招呼他过去,悄声道:“振东,盒式录音带和录音机的专利都申请了,生产准备也快完成了。”

高振东一想,对啊,这玩意自己正好弄点来做DJS-59的外部存储器,虽然慢,可是容量大,个头小啊。

于是他请娄父第一批生产出来,就给自己送一些过来。

说完事情,高振东一溜烟就跑到楼上娄晓娥那儿去了。

这行云流水的操作,看得娄母一脸的开心。

晚上,从娄晓娥家回到家,高振东取出了今天在陈总那儿拿到的材料特性需求说明,还有自己昨天刚抽到的那份有味道的收获,他准备好好对一对,如果大部分参数都合适,那就能上马了,而且做起来还挺快。

材料最烦的是理论分析和试错的过程,偏偏哪怕到了日后,理论分析也是时灵时不灵,最终还是要靠试错。

第二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