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NF钢裂了!(4k)(2 / 2)

作品:《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不知道京城搞钢铁的同志们是多辛苦,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拿出我们需要的东西。”

“我们能不能拿出祖国和人民想要的成果?”

废几炉和废几十年,选一个吧。

精炼后还有几个环节没有加进去,这是高振东故意的。

“如果人手不够,还可以适当调一点人过去嘛。”

“现在他们的队伍,都已经到京城钢铁厂发挥作用了,昨天还收到京城钢铁厂和第三轧钢厂的联合申请,要搞一个新的炼钢工艺。”

“但是很明显,他们的短板也存在,技术能力强的同志,就是那么几个,总体能力是不够的。”

全程控制温度,高振东在一开始做工艺要求的时候,就已经安排了。

随着会议的进程,进行到了一项与第三轧钢厂有关的议程。

接到这封电报的向总,非常激动,他连忙召集了自己的团队,马上开会。

“第三轧钢厂最近,从成果上来说,毫无疑问是满足这个升格要求的。”

“太好了太好了.”

为了速度,而且说得比较详细,有些敏感,走的是机要加急通道。

所以向总收到的电报就详细很多。

“他们最近倒是的确捷报频传,可是技术实力是不是太过集中了。”言下之意,是不是都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了。

大家都看了看,都是这个行业的老手了,不至于连数据都看不出一二三来。

高振东转头对京钢厂的同志道:“麻烦京钢厂的同志现在带他去试验室,用他带来的样品,做一个X射线微区分析。裂纹内、非裂纹静态区域、过渡区域都做一个。结果出来了拿来看看。”

大家放下一点心来,成材率低,说明还是能成材,至少结合京钢厂这边的数据来看,路子方向还是对的。

大家纷纷出主意,讨论了很久,但是还是没拿出个办法来,一时之间,想不出往氩氧气里添加什么东西,才能把氧和硫在已经很低的程度上再进一步降低。

“那看来就是硫和氧惹祸了,再降低就好。”

整个团队全员到齐,向总拿着陈总的电报,在身前不住的挥舞,神情激动:“同志们,我们远在京城的钢铁厂的同志,向我们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的研究,可以放心大胆的走下去了!”

“第三轧钢厂前面发扬风格,用较小技术力量规模支撑起了如此的生产规模,现在条件成熟了,不能老是让老实人吃亏嘛。”

于是大家都轻松不少,看着高振东。

高振东团队,也在不停的试验和调整自己的工艺,准备为向总团队的工艺服务。

能一炉钢就炼到这个程度,已经很神奇了好不好。

大家最后,把眼睛都看向了高振东。

高振东对三轧厂过来的同志道:“取样品过来了没?”

临走的时候,京钢厂的同志还不忘叮嘱:“同志,记得把裂纹的废钢运回来,里面镍、铬、钼挺高的,我们还能用。”

真的一炉炼成,大家疯狂夸赞,然后戴上一个“高一炉”的外号,看似好事,实则不然。

“好在第三轧钢厂的同志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ESR等科研项目中,有意锻炼队伍,打造战斗力。从ESR的成果来看,他们队伍的科研实力,是普遍得到提升了的。”

此事在他们圈子里一时间传为笑谈。

等大家看完,高振东笑笑:“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而现在高振东要补上的,就是第二块短板。

“不怕,他们才第一炉,不是还在改进嘛”

强制脱硫脱氧?

领导听到这里,笑道:“调人就暂时不调了,各个企业都很困难,还是让三轧厂内部挖潜吧。”

其实倒不完全是是高振东沉着冷静的原因,而是他知道,这炉钢到了轧制阶段,是一定会出问题的。

“没想到向总到京城求一次援,就能起到效果。”

而且第三轧钢厂最近的确是捷报频传,成果耀眼,怎么升,都说得过去。

向总把电报拿在眼前,一字一句的念给团队的同志们听,甚至连第一炉NF材料的试验室检验结果都没落下。

“好是好,可是这个编制是不是要得太多了点?凭空多出一个处室,好几个科室。”

“ESR的确给他们锻炼出了一只好队伍,不利用起来有点可惜。”

整个团队的人不明所以,交头接耳,但是知道这是个好消息,都神情振奋。

远在两地的两个不同的团队,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各自努力。

——

第二炉NF材料,已经精炼完成,送往第三轧钢厂试轧。

“就算现在这个成材率,我们先用来做设计和示范也够了。”

郑秘书将影印件一一发到各位与会人员手上,都在仔细查看。

没办法,不包装一下,扯点高科技,没法讲故事,卖不上价。

这就是希望,先给他们吃个定心丸,至少让他们能安心的在这条技术路线上把他们的工作搞下去。

X射线微区分析做完,京钢厂的同志很快就把数据拿来了,高振东自己先看了一遍,然后交给三轧厂和京钢厂的相关技术人员:“大家都看看。”

“这个机械强度已经基本满足我们要求了。”

“.”

“而且,抛开科研工作不说,第三轧钢厂,也需要一支与他们企业规模相匹配的技术队伍,来支持他们的日常生产。”

大家想到这里,不由得暗骂自己见了新工艺就走不动道,出钢的时候强制脱氧不是传统手段了?这就给忘记了。

既是通知,也是打气。

“接下来有没有信心和决心?”

太神奇不是好事情,适当降低一下人们对自己的期望,不是坏事情。

前世,高振东的老师审查过一个大数据项目,剥开包装,实际上是一个矿山机械,而且实际研究内容和大数据没有半毛钱关系。

说完,环视众人,一锤定音:“如果大家没意见,那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

全票通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