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清和 / 章节正文阅读

清和_第128章(2 / 2)

作品:《清和

调到兵部的铁铉实力过硬,几次上疏请皇帝下令北伐。给事中的弹劾,根本不被铁铉放在眼里。和济南的流言的比起来,这样不痛不痒的骂几句算得了什么。

铁铉表示,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老子不惧!

建文帝被铁铉感动了,令他赞理兵事,即便没有兵部尚书的头衔,手中的权利却相当实在,一点不打折扣。

之后,更在早朝上力排众议,诏历城侯盛庸为大将军,集合大军北上讨燕军。都督平安和徐凯都成为了盛庸的副将。

此令一下,朝中争议不断。

济南一战,盛庸表现突出,可令他为主将,平安为副,着实大出众人预料。

论资历,论战功,论对军队的指挥能力,盛庸哪里比得上平安?平安是太-祖高皇帝的义子,盛庸算哪颗葱?

五军都督府上疏,请皇帝慎重考虑。平安虽未出声,可让他担任一个无名小卒的副将,也难免有气。

承天门突然一场大火,更让朝中怀疑之声四起,御史的奏疏堆得像山。

建文帝咬牙,顶住各方压力始终没有松口。

他就认准盛庸和铁铉了,至于朝中那帮鹌鹑,哪凉快哪歇着去吧!

☆、第八十五章

建文二年十月,北平

昨日还是秋高气爽,一夜过去,大雪便纷纷扬扬落下。

推开房门,孟清和跺跺脚,搓搓手,哈了一口热气,总算驱散了些许凉意。

从南京传来消息,盛庸率领的大军已经出发,不日将到济南。宫中宦官尽职尽责,情报工作做得十分细致,包括大军的领兵将官,行进路线,以及大致进攻计划都密报给了燕王。

驻守德州的安陆侯吴杰压力最大,盛庸一到济南,肯定先打德州。不下德州,进军河北都不会安心。

燕王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众将都提议进军山东,趁朝廷大军未到,先一步-插-下钉子。

不料命令下达,进攻目标却是辽东。

辽王被建文帝一道诏令叫去南京,进京后就被困在辽王府,待遇不比被软禁的齐王好多少。

辽东一地,大半州府已归顺燕王,余下的犄角旮旯,北元打谷草都不会光顾,除了苦就是寒。别说州县,边卫都极少,大冬天派军队攻打这些地方,吃饱了撑的?

将领们很不理解,一向英明果决的燕王殿下,怎么会做出这样近乎抽风的军事计划。

可命令已下,反对是没有用的。

军令如山,张玉朱能等将领只能听令行事。

沈瑄仍为前锋,从草原归来的杨铎被归入朱能麾下。

朱高煦和朱高燧随同出征,北平留给了朱高炽防守。有了李景隆的前例,知道朱棣离开北平,盛庸也不会轻易冒险。就算要打北平,也要等春天来了再说。

若是朱高炽再发狠办一次冰雕展览,谁受得了?

孟清和没有随大军出征,天气骤寒,他开始发热咳嗽,赵大夫看过,说是旧伤复发,伤了身体底子,需要静心调养。

朱高炽趁机向燕王要人,天寒地冻,孟同知跟随出征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不如留在北平帮他处理政务,顺便让王府良医为他调养。

“孟同知不及弱冠,身负大才,若不能保重身体,难免可惜。”

不管朱高炽是出于何种目的,到底帮了孟清和。

如果真随大军出证,孟清和不知自己是不是能扛过来。今年似乎比上一年更冷。

“既如此,孟同知可留在王府,听世子调遣。”

“谢父王。”

留下孟清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归附的草原部落。

挑选出的部落勇士随军出征之后,留下的老幼妇孺需要妥善安排,这是燕王交给朱高炽的任务,朱高炽总要找几个帮手。说来也奇怪,北平布政使司和王府官属上下,没一个官员能同这些蒙古人沟通良好,孟清和却是个特例。

语言不通?没关系,有翻译。再不行,可以直接画。

遇上蒙古部落派人来要粮食要盐要各种生活物品,文官们要面子,抱着圣人学说,不好因为三瓜两枣的和他们计较,武官大大咧咧,脾气火爆,一言不和马上吹胡子瞪眼,桌子掀不起来照样摔凳子。

换上孟清和,从接待到讨价还价再到把人送走,用不上两盏茶的时间。

同样被派到朱高炽处听命的侯显难免感叹,当初若有孟同知随行,忽悠……不对,因仰慕王爷归附的部落必定会更多。

事实上,孟清和不比侯显等人的手段高出多少,他只是更具观察力,能最大限度揣测这些归附部落的意图。进而开始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