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生命邀约 / 章节正文阅读

七十一 贞观之治与隋炀帝灭亡的关系(1 / 1)

作品:《生命邀约

不可否认,“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同时,也为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我个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著名的镜子说。《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徵殂殁,遂亡一镜矣。”成就了魏徵和李世民这对君臣的一段职场佳话。

魏徵的谏诤涉及面很广,朝廷军国大事的失误自然是他上谏的主要内容。为了医治隋末战乱的创伤,他规谏太宗要与民休养生息,一改隋炀帝奢靡之风,反对营造宫室台榭和对外穷兵黩武;为了社会的安定,他规谏太宗要废除隋的严刑峻法,代之以宽平的刑律;为了政治清明,他规谏太宗用人要“才行俱兼”,对官吏中的贪赃枉法之徒要严惩不贷。

贞观十七年,魏徵因病去世,魏徵的离开对于李世民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不仅将他厚葬,而且连着五天都没有上朝。

有关这一时期唐太宗认真虚心的听取魏徵等谏官的意见,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大力支持下执政的记载,在当时的史料中随处可见。

第二是《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主要是唐太宗与臣下的问答集,通过具体的问答,对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从事政治最为重要的东西等问题进行了梳理解说。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徵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三是编纂《贞观氏族志》。为了确认并宣示在政治上掌握实权的关陇集团的优势地位,唐太宗下令编写了一本表示家世门第序列的氏族目录,即《贞观氏族志》。

这是唐统治者为了压抑士族势力,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复辟关陇军事旧贵族采取的重要措施。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社会地位。由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臣房玄龄、魏徵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即可窥一斑。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李世民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为此,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都是以次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但所获评价却大相径庭。唐太宗李世民的确可以归入有能力的皇帝这一类,也是在即位其间出现了政治相对稳定的贞观之治。但是,我认为,也不能否定隋炀帝曾经做出的一些贡献。

首先,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从隋末群雄并起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李世民引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心向背永远是国家存亡的关键。他说:“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只有“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才能安乐,国家才有安宁的基础。

其次,隋炀帝平定南陈,一统天下,结束了自三国以来近四百年的战乱局面;开凿了世界第一长的隋朝大运河;开疆扩土五万里,建立了“过于秦汉”和唐宋的辽阔疆域;创立了影响中国后世千余载的科举制度;颁布了“无隔夷夏”的开放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华夏文明与外界的交流;东征西讨,令四夷臣服。凡此种种,皆为强盛的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科举制的建立,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开创了一条明路。“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一纸诏书,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科举制,从此社会最底层的人多了一条出路,这是为中国古代几千万莘莘学子开创的通天大道。虽然,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创立,但不完善。是隋炀帝创制了进士科,这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第三,隋炀帝杨广颇具文学天赋,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才子,更是隋唐年间最优秀的诗词家之一。论及文采,历朝皇帝中少有人能望其项背。在镇守扬州的十年中,杨广被奉为江南文坛领袖,江南文人潘微和佛教领袖智大师均称赞:“晋王允文允武,多才多艺,道贯古今”。《隋书》上也记载杨广“好学,善属文。”《全隋诗》共收集其诗40余首。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初唐近体诗的发展更有不小的影响。《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野望》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出自这位皇帝诗人的口中。

李世民曾说“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中曾评价他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决非“秦二世”者流所可比拟。对于隋炀帝短短一生来说,这样的评价是比较中肯、公正的。

唐太宗的治世总共二十三年时间。终李世民一生,大唐帝国不仅在经济上无法与前朝相比,在人口上也没有前朝的半数之多。李世民故去三年之后,户部尚书高履行向唐高宗李治汇报,“隋代开皇年间全国有八百七十万户,现在全国有三百八十万户。”(《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说明经过唐代立国之后近四十年间的休养生息,甚至人口仍不足隋代全盛时的一半。

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前半段约十年间,谏言政治充分发挥了作用。李世民虚心纳谏,政界充满了清新的政治空气。在进入太宗李世民执政的后半段以后,逐渐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魏徵觉察到了这些迹象,企图阻止这种情况继续发展。然而,在魏徵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初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制止唐太宗的行动了。结果,在围绕继承人问题以及出兵高句丽的问题上,唐太宗均未能做出冷静的判断,成为他晚年的一个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