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飞越唐朝 / 章节正文阅读

飞越唐朝 第七十三章连杀九将(2 / 2)

作品:《飞越唐朝

    他一刀砍下了九个将领的头,哈哈大笑:“这就是不听号令的下场!你们都给朕记住了,以后作战的时候,再有畏葸不前,虚张声势者,这就是下场!”

    他的胸中燃烧着浓厚的怒火,恨不得将这些饭桶全部都杀了,不过理智告诉他,绝不能全部都杀了,不然的话,以后还有谁为他卖命?

    这些将领,每一个的身上,都倾注了他不少的心血,岂能说杀就杀了。

    当然,使他违背自己意愿,最终决定不杀这些将领,有“辱”他这位大“燕”皇帝的威严的事情,就是淘河之败。

    淘河一败,他最精锐的骑兵军团遭受重创,这使他开始重新估计李亨的战力。他以前一直就不把他放在眼里,以为灵武随时都有可能攻下,但是现在一看,却大大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李亨现在虽然号称有四十万的兵力是虚假,是乌合之众,但是有二十余万的精兵,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潼关难下,若是郭子仪带兵进攻潼关的是史思明,里应外合,未必不能取胜,到时候威逼洛阳,洛阳可不像长安,到处有险可守,到时候只有坚守洛阳。可这几个月的时间之中,自己纵兵烧杀抢劫,**掳掠,已经伤了洛阳民心,守得住吗?

    难道,到时候我只能退守北方?

    这些念头很快的在他头脑中转。他虽然不懂文化,但是毕竟是带兵打仗的人,这些细微之处还是逃不出他的算计。

    他因此很快的拟订了处理这次潼关失利的对策,杀几个人算了,不然的话,伤的是自己。

    “其余的人,都平身!”

    “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这才战战兢兢的站起,向九名被杀的将领看去,心中都凉了半截——身首异处,九颗头颅乱滚,鲜血四流。

    这九人莫不是久经战阵的将军,但在临死之前,却是连一丝反抗的迹象都看不出来——安禄山出手太快了!

    就算是史思明的心中,也升起强烈的恐惧,这样的一刀,雷霆万钧的杀向他,在这样的形势下他未必抵挡得住。

    也许,一刀就斩下了自己的头颅。

    这是为什么?

    以前,史思明清楚得很,安禄山的武功是厉害,但是和自己也就在伯仲之间,为什么现在大哥的武功提高了不少。

    凭借化境高手一种敏锐的直觉,他知道现在和这位大燕皇帝交手,一对一的交手,他一定处于下风,尤其是唐朝使狡计夺取了他的玄铁剑之后,他知道自己在安禄山的手下走不了一千招。此时的安禄山,不仅武功强盛于他,而且兵器也强盛于他。

    史思明现在身上这柄剑,虽然价值百金,是难得的利器,可是和玄铁剑比起来,却又是天差地别的概念了。

    他当然不知道。武功的高下,有时候还要靠气势取胜。此时的史思明,武功虽然是化境,和田乾真、蔡希德、崔佑乾、华明庆、田承嗣相比,却又要高出一线,已经接近化境的中期,天下任何招数,在他的眼里,都没有秘密可言,本该和安禄上不相上下才是,却为什么他忽然感觉到不如安禄山?

    却原来,武功的高下,有时候和气势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个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如果他掌握军队,善于运用,他身上就会凝聚成强烈的杀气,连武功化境的将领也会感觉到深深的寒意,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他可说毫无武功,但是位居臣相,用兵如神,这就使得赵云、马超等一干高官大将对他服服帖帖的。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武功向来在伯仲之间,但是自从他登基之后,气势上已经完全占在史思明的上风。孟子有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在辩论上气势重要,在武功上,气势照样的至关重要,有时候可以决定胜负和生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武功很高,训练更是刻苦,但一出去实战的时候,却败在或者死在武功明显不如他的人身上的原因之一,气势。

    气势有些时候可以将一个人的武功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相反,起誓受挫,比如当时唐朝和黄蜂山首领霍伤决战的时候,霍伤就是因为兵败之后气势受挫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才败在唐朝的手里。

    史思明武功高明,可毕竟每日向安禄山跪拜称臣,这就导致他气势上严重受挫。

    “思明啊,你是忠心于我的。我把二十万大军交在你的手中,务必在三个月之内攻下潼关,我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总之,若是到了期限,这么长的时间之内,你若还不能攻占潼关,提头来见我!”

    史思大喜,心中暗叫一声:这一把终于是赌对了。其实,就在三日期限满后的昨天晚上,他还在想是不是要逃走,重新找个安身之处算了。但左思右想之后,他觉得安禄山杀他的可能性极低。一旦走了,就不可能再回来了,到时候,他手中没有足够的人马,在这乱世之中,武功高又有什么用,又翻得起什么大lang?

    他心中一直有种深沉的野望,他相信,也许有一天,他也会坐上对面那张椅子,很恭敬的领命:“是,皇上,微臣保证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