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梦还楚留香 / 章节正文阅读

学而远行之----揭开神秘的西域(下)(1 / 4)

作品:《梦还楚留香

古代的蒙古人最早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崇拜神灵,把世界分为三种:天堂在上,诸神居之;地为之中,人类居之;地狱在下,恶魔居之。而掌教的巫师则宣称自己集万能于一身,除了能役使鬼魅为人祛除灾难外,还能占卜吉凶,预言祸福。他主持传统仪式,代氏族成员求儿、求女、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为氏族成员治病等。在早期,则参与解决部落的重大疑难问题,直至决定首领的继承,战争与和平等。成吉思汗就曾设置“别乞”(教长),专门管理萨满事务。

17世纪以后黄教虽然传入蒙古地区,但萨满教的遗迹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仍然保存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祭天:祭腾格里(天)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山丘等高处立木头或石堆等标记,以此代表“腾格里”。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祭祀。立标的山丘被视作禁地,这是蒙古人中最普遍的祭天形式。祭天分红祭与白祭。红祭时用整羊或羊的心脏。随着黄教的广泛传播,红祭逐渐被废除,改为白祭。白祭主要指的是以酒和奶制品来祭祀。此外,祭天时指定一只羊为“供品”,但不把它宰杀,给戴上“色得尔”(表示神圣的记号,即给羊脖子上拴上彩色布条)后给天磕头。戴“色得尔”的羊是神圣的,是腾格里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冒犯,不得宰杀,直至它自然死去。

祭地:祭地也是蒙古人自然崇拜的一种。蒙古人有“天父地母”之说,认为大地上有名的山川和奇特的草木都有自己的主神。蒙古人把鲜奶和奶酒每天早晨酹向所在地的山巅,表示致祭。蒙古人非常崇敬具有奇特形状和颜色的山崖、丘陵山及温泉,认为那里有精灵居住,因此祭祀它们的同时,又禁止人们在那里砍柴,杀生和动土。

祭敖包:这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习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祀时间一般在农历5-7月,祭礼仪式一般由扎萨克喇嘛、王公贵族主持。喇嘛要焚香颂经。而每一过路人都在敖包上面放石子或随手拾到的东西,同时乞灵于被假想在那里的神。过路人边祷告放石敖包上面,边伸手向前乞求保佑一路旅行平安。

祭火:祭火也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典之一。在新疆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遗迹。在节日喜庆、婚丧大事上祭天、祭地之一就要祭火。点灯节(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就是祭火的一种表现,是典型的黄教活动中渗合着萨满教遗迹的表现。

“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语jdamman,意指兴奋的人、激动的人或壮烈的人,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一般分为职业萨满和家庭萨满,前者为整个部落、村或屯之萨满教的首领,负责全族跳神活动;后者则是家庭中的女成员,主持家庭跳神活动。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力量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

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新旧并存并且复杂多样,既有古老的图腾崇拜,又有原始的萨满教;既有蒙元时代颇为流行的景教信仰,又有西域回回人信奉的***教。至于蒙古人在16世纪末叶第二次改宗,引进藏传佛教新兴的一支格鲁派黄教后,黄教成为明代蒙古人的主要宗教信仰。

一、马儿古儿吉思可汗的景教信仰及相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