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皇明天子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三十三章 各部的年礼(2 / 2)

作品:《皇明天子

明明银子无数,但是就是流通不起来。

这就是大明朝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因为存在通宝和的金花银两种法定货币,带来的种种困扰,被毕自严说的清清楚楚。

倘若是能够官方铸钱,并且掺铅等物的比例都是合理的范围,自然可以让良币驱逐劣币。

而这个官方铸钱,则是以大明朝堂的国家信用作为背书,当国家愈加强盛,则大明发行的通宝的价值就会越高,而皆是百姓们就会把猪圈里的银子刨出来,换成大明通宝去储藏。

这样就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规则。

这一方面,需要大明皇帝不断的让大明的国力蒸蒸日上,则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规律一旦形成,大明的钱荒就得到了巨大的缓解。

说到底,战败国无人权。

大明皇帝只要拿下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毕自严就能让大明的经济蒸蒸日上。

“也就是说景会你要和郑芝龙和郑芝虎他们做贸易,从倭国大量购铜、银?”朱由检咂咂嘴问道。

毕自严俯首说道:“是的,万岁,倭国有大量的铜、银,虽然前段时间沐王府上报,在滇南发现了大的铜矿,但是滇南铜矿还未开垦,相应的民夫运输都不到位,还是从倭国来的铜更快一些。”

倭国不仅有银子还有铜,这件事朱由检倒是知道一些。

清廷很好的解决了大明的遗留问题之一,就是这铜之事。

早在万历年间,也就是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大量从倭国购买铜料作为铸造火器的配件,而在天启年间,也就是黄台吉时候,建奴的商贾就已经漂洋过海的前往倭国贩铜。

而在顺治年间,鞑清的官商,还被倭国的官员斥责。

【各商求如期而出以奉倭法,始有鑚谋求托之弊。岛中给照、毁照之权,俱在通事,于是通事至唐馆,踞首座,颐指气使,直呼商名,少不如意,辄骂詈而去。商人蠖行鼠伏,媚词泉涌,自同奴隶。积威约之渐也。】

鞑清的商贾在倭国奉行的倭国律法,而倭国的通事们,在唐馆内,都是坐在首位,趾高气昂,直叫他们的大名,稍有不顺意,就会辱骂一顿,然后扬长而去,但是鞑清的商贾们蠖行鼠伏,媚词泉涌。

整个鞑清从顺治一直到乾隆末年,滇铜没有形成产业链之前,一直仰赖的是倭国的铜。

鞑清不是闭关锁国,片甲不下海吗?

这些贝勒府的贝勒们做这个生意,从万历年间就开始做了,鞑清就是想禁,能禁的了?

鸦片战争之前,清廷的因为鸦片之物,大量流失白银,导致银贵钱贱,短短十余年,白银的兑换铜钱从一银兑八百文,飙升到了一银兑一千六百文。

清廷的鸦片战争打输了,所以林则徐也被清理出了朝堂。

而清廷为了应对这种白银流失的局面,选择了种植土药,用土药压住了洋药,立刻在经济层面上打了翻身仗,稳定住了白银的价格,但是很快,地方的军阀们,就发现了种植土药的财富密码,彻底变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种植土药,遗害岂止百年?

一直到了新朝成立,这股全民土药的妖风才彻底刹住了风气。

“朕允了。”朱由检点头说道:“朕会照会郑芝虎。”

郑芝虎在大明的京师,冻成了一坨,想起那个壮汉缩在火炉旁的模样,就让人发笑,但是郑芝虎又住不得暖阁,受不住那种暖和,只能这么冻着。

“王化贞一案,景会你怎么看?”朱由检略带一些犹豫的问道。

王化贞该死,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什么时候死,怎么死,死后怎么善后,如何让大明九边失去的军心重振,才是朱由检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

难不成像魏珰那样传首九边?

朱由检倒是想这么干,爽是爽了,但是现实他不允许。

大部分的军卒,并不知道王化贞到底干了什么事,当初的广宁之战的败北的具体细节,其实军卒们并不清楚,这要是把王化贞砍了,传首九边,无疑就是告诉军卒们,朝中政斗的厉害,乌烟瘴气。

军心大丧,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年前砍了清净。”毕自严稍一琢磨,还是以个人好恶回答了这个问题。

如果说田尔耕去太原捕晋王是锦衣卫的年礼,户部的年礼是这铸钱法,那么刑部和都察院的贺礼,就是王化贞的人头。

王化贞不好杀。

王化贞要是好杀,当年的魏珰就杀了,直接以王化贞失陷广宁之事攻讦东林,不是来的更加快捷吗?

魏珰还用绕来绕去,把罪名扣在在山海关值守的熊廷弼头上?

熊廷弼是西党,王化贞是东林党,王化贞的坐师是叶向高,叶向高是当时的首辅。

这朝臣们磨了半年的嘴皮子,终于把王化贞的罪名,以他实际犯下的罪过“失陷广宁罪”论罪。

刑部尚书薛贞因为参和到了和建奴通曲的恶性事件,导致刑部最近在大明六部里面一直抬不起头来,这王化贞的案子,就是他们办得年末大案,明正典刑,也算是他们刑部博回了一点自己的颜面。

“王化贞一案牵扯甚广,直接砍了,还是便宜他了。”朱由检叹气的说道。

王承恩站了出来说道:“万岁爷,前段时间办得内监紫金阁官刻坊已经营建好了,要不要就以王化贞案为第一版,送往大明全境?”

朱由检眼前一亮,这王承恩的主意,正是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做法,甚好!

人头不能传,但是可以把文书通传天下,尤其是大明各卫所的书舍里,将这轻敌的王化贞如何葬送广宁写的清楚,写的明白,十分具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