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灵异 / 人形发动机 / 章节正文阅读

本书有了第一位粉丝和第一个打赏了,撒花!(1 / 2)

作品:《人形发动机

本书有粉丝了!

感谢本书的第一位粉丝:桑姓族人。

还有了第一个打赏!

感谢本书第一位打赏客官:光辉级航空母舰三号舰可畏。

感谢另外四位:昊任、小怪兽ょl、养兔的人、书友20180308222743496。

谢谢六位的支持。

昨天更了一万+,本来今天想要缓缓的,但是架不住大家的热情支持,所以努力加更了出来。

解释几个问题吧。

首先就是评论区里书友提到的公海飞行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从雷达的原理讲起,大家都知道,雷达是靠反射波来确定远方目标的,虽然现代雷达一直在升级换代,但是原理没怎么变。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虽然看着地面是平的,但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地平线的距离在地势平缓区域大约也就三十公里。

但雷达波是直射出去的,超出地平线范围之后,地平线以下的目标雷达就根本无法侦测。

所以雷达都是会尽可能的建立在高处,如车顶,舰岛或是专门的高处雷达站,用来缩小侦察盲区。

这还是在地面上,换成在海面上,无风三尺浪,到海平线的距离就更短了,再加上各种海浪翻滚反馈来的海面杂波,对于一些小的目标雷达根本无法有效侦测。

这才有了小艇打大舰的战术,此处鞭尸谢菲尔德亲王号,具体的可以百度或者看局座介绍。

特殊处理后的导弹艇都可以突防到战舰的几十公里范围内,小型目标就更别说了,反舰导弹大多也会在抵达目标附近几公里之后转为贴海面超低空突防。

因为在这个高度,战舰的雷达很难进行锁定。

这才有了近防炮系统。

近防炮系统靠的也是小型雷达照射,追踪导弹的红外特征来进行锁定攻击。

讲这么多,就是为了向大家解释,一个不大的目标,在贴海面一两米的高度飞行,而且还没有任何的红外特征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绝对的雷达隐身。

比隐身战斗机还要强。

除非附近有低空巡航的飞机进行光学侦察,但是本国的飞机已经抵达了上空,周围如果有类似的目标,自然会在通讯里提醒,提前进行规避。

其次就是今天在群里讨论了一下陨石的威力问题,可能也会有书友对于那颗陨石的威力有怀疑,真实威力应该更大一些,绝不是广岛核弹那么小。

这里要说一下,书中说的是威力不下于广岛核弹,不是说就那么大威力。

要知道这么多年下来广岛已经成了一个单位名词了,专指威力大的东西,就像你非要去说某型氢弹多少多少吨的,很难理解,你说等于多少个广岛,大家就很直观了,所以书中的发言人也只是拿出来举个例而已。

最后就是关于主角去陨石群会不会被发现。

以目前人类的光学观瞄设备是看不了那么清晰的,更何况我也在书中说了,就算是长宽近百米的陨石群在地面观察站看来都和大气尘埃差不多,更别说主角这么大点个人了。

光学观瞄设备的局限性使得它必须要在环境很好的地方才能良好运行,所以才有各种太空望远镜系列。

即便如此,想要看清楚具体一些的情况,还是只能依靠探测器进行抵近侦察,传回图像。

就像谷歌的月球地图计划,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送了好些个环月球卫星过去,才算是搞到了一份比较完整清晰的月面图像。

你要是在地面上或是近地轨道用光学设备去看,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样貌。

在远距离的太空探索之中,用的大多都是射电望远镜,就是我们在各种视频图片里看到的那种和雷达一样的东西,这是依靠观测天体的射电波来进行探索的,然后根据观测到的信号进行记录转化,专门处理之后才会形成图像。

这也造成了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微小目标的观测也相对较难。因为它实际上相当于是一个接收仪器,微小型天体目标无法产生足够的射电波,也就难以被射电望远镜捕捉到。

为什么对于小行星的监测等级会定在140米这个标准,也正是因为比这个还小的话,射电望远镜就只能接受到一些细微的射电波,很容易被背景杂波给掩盖掉,监测也就无法进行。

类似的红外望远镜,紫外望远镜和射线望远镜也都差不多。

就好比我们能看到几公里外的一棵树,但是你能看清树上的每一片叶子吗?我们能用天文望远镜看到金星、火星、木星,甚至于是木星上的风暴漩涡,但那都是多大体量的东西?动辄都是几百上千公里的级别了。

主角相比之下甚至于只是几公里外大树上一片叶子上的一只小虫,不到足够近的距离,根本就是什么也看不到。

而且世界各国因为地理位置、地球自转公转等原因,同一个望远镜每时每刻看到的画面其实是不同的,就像把你的脑袋固定住了,你的视野也就跟着固定了下来,只能看到面前的东西。

所以不可能出现全世界的望远镜都同时看同一个区域的情况,只能是观测面正好在这边的才能看到。

空间站之所以能发现,一方面是观瞄设备在太空,干扰小。另一方面就像我们开车看路,空间站运行也是要看路的,这个路就是它的运转轨道。

无论是地面还是空间站本身,都会有观瞄设备全程监测空间站轨道周围区域,防止有其他类似太空垃圾、小型陨石甚至是航天器之类的和空间站发生碰撞,所以才发现了陨石群。

再加上地面观瞄设备的数据进行综合判断,才得出了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