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解决钱的问题(1 / 5)

作品:《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163章解决钱的问题

崇祯皇帝没时间在永平府这里多待,安排了黎玉田为蓟辽总督,周遇吉为蓟镇总兵,镇守三屯营,负责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防线,杨廷麟负责移民永平府的事情之后,便班师回京了。

这一次出征前,建虏十几万大军和十几万李贼大军,一共将近三十万聚集京畿之地,可以说,局势非常严峻。

不要说这兵力数量了,就是建虏的赫赫威名,哪怕皇帝有打败过两次建虏,可如此之多的建虏大军,也同样让所有人都是胆战心惊,就怕一日醒来,贼军就兵临城下了。

如果这么多的贼军一直围困下去,断京师的粮草补给,那京师未来的命运会如何,也是可想而知的!

结果,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皇帝领兵出征之后,便不断传来好消息,先是建虏闻风而逃,然后又俘虏了五万流贼。皇帝又招安了这五万贼军,奋起追击逃窜的建虏,一直到建虏全部逃出关。剩下的流贼,也是闻风而逃。

至此,京畿之地便没有作乱的贼军和建虏。

所有的人,都是激动兴奋。

这么多年来,京畿之地虽为天子脚下,但是却一点都不太平。建虏入寇之时,便是京畿之地第一个遭殃。所有京畿之地的百姓也好,官绅也罢,都过着今朝不知明朝事的日子。谁也不敢保证,今晚一睡,明早睁开眼睛的时候,是不是又会遭遇兵灾!

京畿之地这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因为兵灾而痛失亲人的事情。

可如今,有当今皇帝领着京营横扫了京畿之地的贼寇,他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当今皇帝在,就不大可能再有贼军敢来京畿之地作乱了!

换句话说,京畿之地的百姓,终于看到了太平的曙光!

对于乱世中的百姓来说,太平与否真的是太珍贵了!是皇帝亲自领军打仗,才给他们带来了太平的希望,因此,听到皇帝领兵凯旋之时,几乎所有人都跑出家门,迎接皇帝的凯旋。

京师城外十里开外,沿着官道两侧,全都是百姓,官绅等等,这一刻,没有身份上的顾忌,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好东西,用篮子装着,举过头顶,跪在那,献给凯旋的军队。

当皇帝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那一刻时,所有百姓,都是高呼万岁,声势之大,几有震耳欲聋之感!

崇祯皇帝本来也是开心的,毕竟打了胜仗回来。但是,当他看到这么隆重的一幕时,看到他们顶在头顶,欲献出来的那些东西时,他一下又被震撼了。

按理来说,给老百姓一个天下太平的环境,那是统治者最基本的义务。如果做不到,那统治者就要挨骂。反正是他自己的话,他绝对一肚子牢骚,要有能力造反,那绝对也是要造反的。

如今,他这个当皇帝的,领军平定贼乱,保一方平安,这是履行一个皇帝最基本的职责,却没想到,百姓却如此相迎!

他们的要求,实在是太低了!

看看,就算那些身上都是补丁,一看就知道是穷苦老百姓的,也都拿出了他们能拿出来的东西。

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一份诚心!

这一刻,崇祯皇帝再次意识到,他的责任,可不仅仅是打胜仗,更要给这些百姓,还有天下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这一刻,崇祯皇帝也决定,如今握有京营,便要大刀阔斧地革新一番,谁也不能阻挡!

回到京师的第一件事情,崇祯皇帝便领文武百官,把这次战死的忠烈送进了忠烈堂。随后,便召开朝议,废除贱籍和户籍,统一为民籍。

就听崇祯皇帝严肃地说道:“虽太祖皇帝定制时,有参考前朝,又定各籍以便官管,然则大明朝历经将近三百年,人口之多远非开国之初可比,大明百姓之生活也远非开国之初可比。朕得太祖皇帝托梦之时,已奏请太祖皇帝同意,可因地制宜重修祖制!”

满朝文武一听这话,顿时都无语了。

一般而言,文官制约皇帝的一个有效手段,那就是拿祖制来压皇帝。特别是朱元璋还有旨意明确,要后世子孙遵守,不得改他的定制。

如果说,这个是触犯了皇帝和文官的利益,那双方会很默契,改了,谁也不会想起有什么祖制。

比如说,贪官会被剥皮充草一事,在大明开国之初后就再也不见了。就这明末的官员,如果还坚持祖制的话,估计全都是没皮的官了!

可如果说,改制是会触犯文官利益的,那你皇帝说了也不会有用。文官群起而攻之,这个时候就会想起祖制,用祖制来压皇帝。

但是此时,崇祯皇帝直接开场白就说了,他已经得到太祖皇帝的同意而改制,那用祖制来压他就说不过去了。

至于不相信?那皇帝是怎么突然变了一个人,不但拥有神力,还能领兵打仗,力挽狂澜,如果没有太祖皇帝显灵,那怎么解释?

当然,如果有人不信邪的话,皇帝可是会发神经的,午门楼前砍了一堆人,那不是假的。有没有胆量再试试皇帝会不会又发疯,那是谁也拿不准!

“……如今我大明朝人口众多,非是子承父业便能定论。故朕决议废除各类户籍,统一为民籍,和农户相当。只要是大明百姓,擅长什么,便可从事什么。卫所制会革新,匠籍制也将革新……”

大明朝一开始的时候是卫所制,也就是朱元璋引以为豪的不费钱粮就能养活百万大军。这在开国之初,物资匮乏时候是个好事。但是时代的变迁,就慢慢地不适用了。

本来兵农一体的卫所兵,大部分都成了卫所军官的农奴,只能替他们干农活赚钱。而不训练的结果,就是一旦打仗时就不会打仗。因此,从大明中期开始,朝廷就实施了募兵制,也就是朝廷要付军饷了。